相關詞:石油翻譯
石油翻譯需求產生:
隨著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對石油產品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所以石油行業也取得了迅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企業紛紛進入石油市場的開發,因此對石油翻譯的需求也相應出現,它涉及石油的勘探、鉆井、開采、煉制、貯運、污染在石油的生產、加工、運輸、儲運、地面工程、石油機械、煉油化工各個環節的翻譯,具有較強專業性,對譯員的專業背景和語言能力都有著較高的要求。
語通全球的石油翻譯團隊成員具石油行業的專業的背景,具有專業石油知識,對油氣加工機械、采油工程、油氣層物理、油氣水滲流力學天然氣加工、石油化工、油氣儲運機械、油氣開采機械、鉆井機械、、油田應用化學、石油煉制、石油污染防治、油田工程機械、石油地質、石油勘探、油田測量、鉆井工程、油氣儲運、油田建設工程、油田開發、油氣藏石油招投標等專業術語具有一定的研究。
石油業發展前景,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規模繼續穩步壯大,總產值年均增長率將達到10%以上。到2015年,全行業總產值增長到16萬億元左右。”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院長顧宗勤19日表示,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部分石油和化工產品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民營企業應該找好切入點,充分參與到石化產業的發展中來。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科技進步史。石油科技的每一次進步,都推動了油氣儲量的持續增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陸相石油地質理論的創建,使我國相繼發現大慶、勝利等一批特大型油氣田。八十年代高含水油田改善水驅和三次采油等技術,提高了油田開發水平,特別是創造了大慶油田連續27年5000萬噸/年高產穩產的世界奇跡。九十年代,隨著地質認識上的飛躍和勘探技術的進步,在我國西部多個久攻不下的盆地實現了大突破,使西部油氣當量產量由1990年的1623萬噸猛增到2009年的7228萬噸。
石油,也稱原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 石油開采有時有點綠色的)液體。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攝氏度),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攝氏度以上,可溶于多種有機溶劑,不溶于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不過不同的油田的石油的成分和外貌可以區分很大。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劑、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今天88%開采的石油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為化工業的原料。由于石油是一種不可更新原料,許多人擔心石油用盡會對人類帶來的后果。
最早鉆油的是中國人,最早的油井是4世紀或者更早出現的,《博物志》稱“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為溝,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黃后黑,如凝膏,然極明,與膏無異。膏車及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謂之石漆。”《酉陽雜俎》稱:“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上如漆,采以膏車及燃燈極明。”又《甘肅新通志》載:“石脂水,即石油河,出肅州南山”?!对涂たh志》記載:“玉門縣石脂水在縣東南180里,泉有苔,如肥肉,燃極明。水上有黑脂,人以草墨取用,涂鴟夷西囊及膏東。”《乾隆新編肅州志》載:“嘉峪關西有石漆,今按赤金東南150里有石油泉,土人取之燃燈”。中國人使用固定在竹竿一端的鉆頭鉆井,其深度可達約一千米。他們焚燒石油來蒸發鹽鹵制食鹽。10世紀時他們使用竹竿做的管道來連接油井和鹽井。“石油”一詞首次在夢溪筆談中出現并沿用至今。[3][2] 762年新建的巴格達的街道上鋪有從當地附近的自然露天油礦獲得的瀝青。9世紀阿塞拜疆巴庫的油田用來生產輕石油。10世紀地理學家阿布·哈桑·阿里·麥斯歐迪和13世紀馬可·波羅曾描述過巴庫的油田。他們說這些油田每日可以開采數百船石油。
石油的分布從總體上來看極端不平衡:從東西半球來看 世界分區域石油探明儲量圖 [2],約3/4的石油資源集中于東半球,西半球占1/4;從南北半球看,石油資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從緯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緯20°-40°和50°-70°兩個緯度帶內。波斯灣及墨西哥灣兩大油區和北非油田均處于北緯20°-40°內,該帶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儲量;50°-70°緯度帶內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羅斯伏爾加及西伯利亞油田和阿拉斯加灣油區。
石油石化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調結構和提升產業競爭力”,目標是實現中國石化行業的“由大變強”,并應對來自國際市場的競爭。“十二五”期間結構調整的核心任務是,發展高端石化產品,以差異化、高價值的產品技術引領發展,實現原料多元化,加快國際化進程。具體措施有以下四點:一是使企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二是使產業結構更加合理。三是原料結構更加優化。四是產業布局更趨合理。
關鍵詞:石油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