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忠縣
忠縣位于重慶市中部,重慶主城區220公里(滬蓉高速公路建成后只有160多公里)。東鄰萬州,南接石柱,西邊豐都、墊江,北靠梁平,是三峽移民搬遷重點縣。全縣幅員面積2184平方公里,總人口96.50萬。古稱臨江縣、忠州。忠縣位于重慶市中部,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上距重慶主城區180公里,下距萬州105公里。東鄰萬州,南接石柱,西界豐都、墊江,北壤梁平,是三峽移民搬遷重點縣。全縣幅員面積21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1.4萬畝。境內呈"三山兩槽"地形,系深丘淺丘夾山脈地貌,海拔117米至1680平方米,屬亞熱帶東南季風區山地氣候。轄28個鄉鎮、332個村、31個居委會,總人口96.5萬。
忠縣位于重慶市中部、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東北與萬州相鄰,西接墊江縣,東南與石柱縣毗鄰,西南與豐都縣接壤,北與梁平縣為界。東經107°3′至108°14′,北緯30°03′至30°35′,東西長66.45公里,南北寬60.15公里,幅員面積2183平方公里。境內低山起伏,溪河縱橫交錯,其地貌由金華山、方斗山、貓耳山三個背斜和其間的拔山、忠州兩個向斜構成,最高海拔1680米,最低海拔117米,屬典型的丘陵地貌。浩蕩長江,穿流而過,流徑88公里,匯合溪河28條。忠縣位于重慶市中部、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東北與萬州相鄰,西接墊江縣,東南與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毗連,西南與豐都縣接壤,北與梁平縣為界。東經107度3分至108度14分,北緯30度03分至30度35分,東西長66.45公里,南北寬60.15公里。境內低山起伏,溪河縱橫交錯,其地貌由金華山、方斗山、貓耳山三個背斜和其間的拔山、忠州兩個向斜構成,最高海拔1680米,最低海拔117米,屬典型的丘陵地貌。浩蕩長江,穿流而過,流徑88公里,匯合溪河28條。忠縣是三峽工程移民搬遷重點縣,老縣城三分之二將被淹沒,通過移民搬遷建設,忠縣將彰顯"一城兩岸、帶狀組團、山水園林、橋島特色"重溫三峽庫區惟一兼山城特征、橋城景觀、水城神韻、島城風貌、月城形象的"東方威尼斯"中等城市。忠縣地處暖濕亞熱帶東南季風區,溫熱寒涼,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10℃年積溫5787℃,年均溫18.2℃,無霜期341天,日照時數1327.5小時,日照率29%,太陽總幅射能83.7千卡/平方厘米,年降雨量1200毫米,相對濕度80%。 忠縣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18種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其中天然氣儲量500億立方米,現年產氣7億立方米;巖鹽4億噸,鹽層厚度均在60米以上;氧化鈣平均含量在52%以上;石灰石儲量44億立方米。忠縣是國家商品糧、瘦肉型豬、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和重慶市糧食、生豬、曬煙、柑桔、蠶桑、苧麻生產基地縣。全縣土地資源、林業資源、人力資源等開發前景十分廣闊。忠縣旅游資源豐富。有"世界八大奇異建筑"之一的"江上明珠"石寶寨,有"江中仙島"皇華城,有"人間勝地"白公祠,有絕代珍奇"丁房闕"、"無名闕",有省級森林公園天池山。風景秀美的翠屏山有曾為"忠州別駕"的唐代賢相陸贄之墓,近年發掘的干井鎮中壩遺址被專家譽為"中國活的二十四史"。忠縣名特產品較多。絲綢、豆腐乳、榨菜均出口歐美和東南亞各國。忠縣地處暖濕亞熱帶東南季風區,屬亞熱帶東南季風區山地氣候。溫熱寒涼,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10℃年積溫5787℃,年均溫18.2℃,無霜期341天,日照時數1327.5小時,日照率29%,太陽總輻射能83.7千卡/平方厘米,年降雨量1200毫米,相對濕度80%。 忠縣是三峽工程移民搬遷重點縣,老縣城三分之二將被淹沒,通過移民搬遷建設,忠縣將彰顯“一城兩岸、帶狀組團、山水園林、橋島特色”,重溫三峽庫區唯一兼山城特征、橋城景觀、水城神韻、島城風貌、月城形象的"東方威尼斯"中等城市。轄28個鄉鎮,總人口98.47萬。其中以漢族為主,有土家族,回族,苗族等少數民族。
關鍵詞:忠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