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彭水自治縣
彭水自治縣,位于重慶直轄市東南部,處武陵山區,居烏江下游。北接湖北省,南連貴州省。全縣轄10鎮29鄉,共274個村、26個居委,1785個村民小組、184個居民小組。2001年底,全縣有17.55萬戶、6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6.70萬人,縣城居民4.95萬人;社會從業人口39萬人,其中:第一產業32.9萬人,第二產業2.1萬人,第三產業4萬人。境內居住著苗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仡佬族、侗族、藏族、彝族、哈尼族、壯族、滿族11個少數民族,2001年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59.5%,其中苗族27萬余人,土家族9萬余人。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位于中國重慶直轄市東南部,與湖北、貴州毗鄰。位置處于武陵山區,居長江一級支流烏江下游,全縣幅員面積3905.22平方公里。渝湘高速公路、319國道穿過本縣,至重慶市中心200公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總面積3903平方千米。總人口67.3萬人(2008年)。北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東北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東連重慶黔江區,東南接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鄰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西南連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西連武隆縣,西北與豐都縣接壤。地處北緯28°57′-29°51′、東經107°48′-108°36′之間,東西寬78公里,南北長96.40公里,水陸邊界線總長414.90公里,幅員面積3905平方公里,其中常用耕地4.8萬公頃,轄39個鄉鎮(街道),300個村(居)委,1969個村(居)民小組。縣城位于烏江,郁江交匯處,距重慶市主城區260公里。彭水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位于重慶市東南部,處烏江下游。北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東北接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東連黔江區,東南接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鄰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西南連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西連武隆縣,西北與豐都縣接壤。地處北緯28°57′-29°51′、東經107°48′-108°36′之間,東西寬78公里,南北長96.40公里,水陸邊界線總長414.90公里,幅員面積3905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漢葭鎮北門街201號,海拔245米,沿國道319線至重慶市中心270公里。彭水全境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為構造剝蝕的中、低山地形。地貌類型復雜,“兩山夾一槽”是彭水地貌的主要特征。地形地貌受北北東向構造控制,主要山脈呈北北東向延伸,成層現象明顯,谷地、坡麓、巖溶洼地及小型山間盆地相間,逆順地貌并存。各類地貌中丘陵河谷區占13.39%,低山區占52.88%,中山區占34.03%。 彭水的地質構造屬新華構造體系,位于鄂黔武隆起帶向四川中臺坳下降的斜坡上。晚侏羅系至晚白堊世間的燕山旋回的寧鎮運動,以水平擠壓為主,形成老廠坪背斜、普子向斜、郁山背斜、桑柘坪向斜、筲箕灘背斜等規模巨大的北北東向褶皺及筲箕灘、七梁子沖斷層等伴生斷裂。。
彭水的地質構造屬新華構造體系,位于鄂黔武隆起帶向四川中臺坳下降的斜坡上。晚侏羅系至晚白堊世間的燕山旋回的寧鎮運動,以水平擠壓為主,形成老廠坪背斜、普子向斜、郁山背斜、桑柘坪向斜、筲箕灘背斜等規模巨大的北北東向褶皺及筲箕灘、七梁子沖斷層等伴生斷裂。第三紀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中,使縣境普遍間歇性而又不均衡地抬升,造成郁山一馬武(石柱縣境)及太原、棣棠、三岔溪、諸佛、桐樓、大園、龍塘、彈子岍正斷層和火石埡、龍洋、大埡、石盤逆掩斷層以及筲箕灘沖斷層等,形成北北東向嶺谷相間的原始地貌。出露地層主要有元古界震旦系、古生界寒武系、古生界奧陶系、古生界志留系、古生界泥盆系、古生界二疊系、中生界三疊系、中生界侏羅系及新生界第四系。
關鍵詞:彭水自治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