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河西區
河西區是中國天津市的市轄區,面積41.2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76萬,因地處海河西岸而得名。天津市人民政府、小白樓地區城市主中心、友誼路金融街、天津市文化中心等都位于該區域內。
河西區東臨海河與河東區相望,西迄衛津南路、衛津河與南開區、西青區交界,南沿雙林農場引水河與津南區毗鄰,北抵徐州道、馬場道、津河與和平區接壤。
河西區是中外賓客了解天津的窗口。以友誼路為軸線,四周分布著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國首腦來津下榻的迎賓館、天津賓館、喜來登大酒店、水晶宮飯店,以及國內外賓朋云集的天津大禮堂、天津國際展覽中心、天津商業銀行、北方金融中心、友誼商場等一批商貿、金融設施。全市重要的政治活動、國際交往、經貿科技文化交流多在這里舉行,既是本市重要的政治活動中心,也是溝通世界、聯系各地的涉外窗口。
河西區轄13個街辦事處:大營門街。
河西區河西區是天津市中心區之一,位于市區東南部,因地處海河西岸而得名。區境東臨海河與河東區相望,西迄衛津南路、衛津河與南開區、西青區交界,南沿雙林農場引水河與津南區毗鄰,北抵徐州道、馬場道、津河與和平區接壤。區域面積41.24平方公里,至2006年底,戶籍人口754479人。下轄馬場街、尖山街、越秀路街、天塔街、桃園街、大營門街、下瓦房街、掛甲寺街、友誼路街、陳塘莊街、柳林街、東海街、梅江街13個街道辦事處,25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河西區歷史悠久,界內津門古剎掛甲寺始建于隋唐時期,沿解放南路兩側的德式風貌區至今仍保留許多日耳曼風格的小洋樓。建國以來,經歷社會主義時期建設,成為天津市發達的工業區、繁榮的商業區、新型的居民區、先進的文化區和重要的涉外區。本市著名的土城工業區和陳塘莊工業區盛極一時,分布眾多大型冶金、紡織、造紙、化工、電子、機電等天津骨干企業。小白樓、南樓、佟樓三大商業區和大沽路商業一條街人流熙攘,購物非常方便。20世紀50年代建成的西南樓工人新村和尖山住宅區,80年代建成的體院北住宅區和小海地住宅區,當時為大批群眾解決了住房困難。以友誼路為軸線,四周分布著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國首腦來津下榻的天津迎賓館、天津大禮堂、國際展覽中心、天津工業展覽館、天津自然博物館等,全市重要的政治活動、國際交往、經貿科技交流多在這里舉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河西區各項事業得到迅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期,河西區率先在本市基本完成成片危陋房屋改造。之后,區委、區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優化服務、強化管理、實干創新、造福人民、再上水平”的工作思路,以發展區域經濟、城市建設管理和社區建設為重點,堅持不懈地為區域經濟、為基層單位、為人民群眾搞好服務,使河西區各項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取得突出成績。經過多年來的發展,河西區作為天津市六個中心城區之一,已經具備以下三個較為突出的區位優勢:第一,河西區是繁榮的商務中心區。河西區是天津市重要的對外展示窗口,區內友誼路是天津市的迎賓線,其兩側大型展館、會議中心、高檔賓館匯集,全市性重要的政治、經濟會議和經貿展示活動都在河西召開。
河西區是發達的工業區。區南部是天津著名的陳塘莊、土城工業區。全區有各類 河西區 - 區域概況企業4000余家,大中型工業企業120多家,34萬企業員工。既有歷史悠久的造紙、毛織、染料、棉紡等一批老企業,又有逐年興起的電子、機械、冶金、電機、建材、化工、食品加工等企業,一批產品技術領先、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大,曾獲國家部委和市級質量、科技大獎,有的獲國際金獎,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區街經濟篷勃發展,異軍突起,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區屬企業近2000家,職工4萬多人,有區街集體經濟、商業服務業經濟、房地產經濟、校辦經濟、勞動服務經濟、民政福利經濟、居委會經濟等7個經濟系統。區屬經濟的效益和質量逐年大幅度增長,連年創歷史最好水平,經濟實力不斷增強。4個街躋身市區15個經濟效益先進街道之列,其中馬場街成為“天津第一街”,該街的天馬企業集團成為天津市20家“優秀企業”中唯一的區街企業,躋身全國經濟10強街之一,榮獲全國街道之星中的“最佳街道”稱號;尖山街連年位居市區各街第二名,獲得“中國街道之星”稱號。校辦企業年產值收入2.6億元,利潤3281萬元,勞動服務、民政福利、居辦經濟年產值收入2.5億元、利潤1994萬元。河西區的經委、校辦、勞服、民政4個系統效益連續多年名列市區首位。 。
關鍵詞:河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