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宜都
宜都翻譯案例---語通全球翻譯公司
宜都市是地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西南部的一個縣級市,隸屬地級宜昌市管轄,位于長江南岸,長江與其支流清江交匯處。素有“楚蜀咽喉,鄂西門戶”之稱,面積1357平方公里,人口39.3萬人。隸屬于三峽宜昌“半小時經濟圈”,鄂、渝、湘三省市交界處,境內建有兩座長江大橋、兩座清江大橋,從市區到三峽機場(最短距離37.6公里且包含兩個公路收費關卡,若以110邁以上的速度在街區飆車)只需20分鐘,貫穿南北的焦柳鐵路及兩江航道,形成了空中、陸地、水上立體運輸網絡,為人流、物流提供了方便、低成本的運輸服務。宜都古稱夷道,原名枝城市,1998年6月更名為宜都市。宜都市是湖北省{{fact|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中部地區正在快速崛起的中等城市。將在湖北省率先實現全面小康,基本實現城鄉一體化。2006,2007年全省縣域經濟綜合排名第一名,2008,2009,2010年全省縣域經濟綜合排名第二名。宜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長江南岸,清江與長江兩江交匯處,依山傍水,人杰地靈。地理坐標為東經110°05′-111°36′,北緯30°05′-30°36′。東北隔長江與枝江市相望,東南鄰松滋市(有一塊飛地在松滋市王家橋鎮內),西南、正西與五峰、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交界,北與宜昌市、夷陵區接壤。
舊石器時代:九道河洞穴遺址|九道河遺址的發現,證明十萬年前左右已有人類在此地生息。 *新石器時代:有紅花套城背溪遺址、枝城北遺址被發現。 ===先秦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境。 ===帝制時代=== *秦 **屬南郡。 *漢 **西漢,建元六年(135 B.C.)始置縣,名夷道。 **東漢: ***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改臨江郡為宜都郡,據傳取意“宜於建都”,太守張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吳|吳將陸遜取宜都郡,任太守,筑城抗蜀漢|蜀。縣治始稱陸城。 *三國時代 **郡屬東吳|吳國荊州,轄秭歸、西陵、夷道及佷四縣。 **東吳|吳永安三年(260年),景帝孫休析宜都郡置建平郡,改轄西陵、夷道及佷山三縣。 *晉 **郡屬荊州,轄夷陵、夷道及佷山三縣。 **東晉太和間,桓溫因避其父桓彝避諱|諱,改夷道縣為西道縣,後復名夷道。 *南北朝 **南朝劉宋|宋永初元年(420年),析夷道縣置宜昌縣,轄夷陵、宜昌、夷道及佷山四縣。 **北朝西魏時屬拓州,轄巴山、夷道、歸化、夷陵四縣。 **陳 (南朝)|陳與西梁劃江而治,分為江北夷道、江南夷道。 陳 (南朝)|陳天嘉元年(560年)改江南夷道為宜都縣。 *隋 **開皇七年(587年)廢宜都郡,改江南宜都縣為宜昌縣,屬松州。後又廢松州,改屬南郡,江北仍為夷道縣,屬峽州。 **大業三年(607年)改峽州為夷陵郡,夷道縣改屬夷陵郡。 *唐 **唐初,仍為宜昌、夷道二縣。 **武德二年(619年),改宜昌縣為宜都縣??,屬江州。 **武德四年(621年),夷道、夷陵及遠安三縣屬峽州。 **武德六年(623年),改江州為東松州後屬東松州。 **貞觀八年(634年),廢東松州并撤夷道縣入宜都縣,屬荊州都督府峽州郡。 **天寶元年(742年),改峽州郡為夷陵郡。 **乾元元年(758年),復置峽州。 *五代十國 **屬峽州,先後屬南吳|吳、荊南。 *宋 **屬荊湖北路峽州夷陵郡。 *元 **屬荊湖北道宣慰司山南江北道峽州路,隸河南行省。 **天歷初,改屬中心路。 *明 **屬湖廣布政使司荊州府夷陵州。 *清 **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屬荊州府。
宜都市地處長江中游近三峽出口、鄂西南部,處于江漢平原向鄂西山區的過渡地帶。版圖面積1357平方公里,東北隔長江與枝江市接界,東南與松滋市相鄰,西南與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縣接壤,西北與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宜昌兩縣市相連。
宜都市處于鄂西山地和江漢平原過渡地帶,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是一個丘陵起伏的半山區。最高點為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接壤的帽子尖,海拔1064.6米,最低點為枝城鎮的官洲,海拔僅38米。西南地勢高竣,群山連綿,高程在250-800米之間,約占總面積的40%。東部丘陵,海拔在50-250米,沿長江及清江出口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中部丘陵、沖溝與崗地交錯,但坡度較緩,形成平畈,是宜昌市糧油和農特產品的主要產地。 宜都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嚴冬酷暑時間短。全市的農業氣候條件比較優越。
關鍵詞: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