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宣威
宣威翻譯案例---語通全球翻譯公司
宣威市在中國云南省東北部,為曲靖市所轄的縣級市,鄰接貴州省,北盤江流貫。 面積6075平方公里,全市轄24個鄉鎮340個村委會,2000年人口129萬余人,是全云南省人口最多的縣級市。 ==沿革== 清置宣威州,1913年改宣威縣,1954年改榕峰縣,1959年復改宣威縣。 ==經濟== 宣威市以生產宣威火腿著名,為中國肉類生產百強縣列表|云南省肉類生產第一大、中國第十六大縣市。
宣威多偏南風,年均風速3.9米/秒。由于宣威海拔較高,且山脈多呈南北走向,故多大風。宣威平均每年有霜日38.7天,最多年61天,最少年23天。平均初霜期11月4日,終霜期3月30日。平均每年降雪10.6天,最多年降雪27天,最少年1天。產業狀況工業與交通 全市工業主要有農機修造、煤炭、電力、采礦、化工、冶金、化肥、建材、食品加工、烤煙、糧油加工、釀酒、制藥等。宣威是全省重要煤炭產地之一。礦藏資源有煤、鐵、銅、錳、鈷、鉛、鋅、硫磺、石棉等。宣威交通便利。貴昆鐵路縱貫市境,另有田煤、來賓煤礦、宣威電廠、云氮鐵路支線4條,天杉干線公路與市內5條支線公路相連。可通鄰市縣及市內各鄉、鎮。市區至各鄉、鎮有班車相通。農業生產 全市農作物有玉米、稻谷、薯類、小麥、小豆;經濟作物有烤煙、油菜。森林覆蓋率為32.4%,立木蓄積量430萬立方米,主要樹種以云南松、華山松、青崗櫟為主。草山面積6.94萬畝。主要飼養羊、牛、馬。家畜以飼養豬為主。野生動物有百余種。主要物產 1、糧食。宣威氣候宜人,土肥水美,適宜水稻、玉米、馬鈴薯、麥類、豆類等多種糧食作物生長,是云南重要的量糧生產基地。尤其是馬鈴薯,年產量達十億斤以上,而且品質優良,曾贏得國際馬鈴薯協會專家的高度贊譽。隨著科學種田的不斷普及,優良品種的進一步推廣,宣威的糧食生產有著廣闊的前景。
宣威火腿的生產、加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有關資料,宣威這塊厚重的紅土地上,早在新石器時代就留下了祖先的足跡——格宜尖角洞文化遺址。至秦,本境已開通五尺驛道。三國時代,本境留下蜀國兵將駐扎的“諸葛大營”。明朝,重修古驛道,古驛道旁留下了“山高水長,水流云在”的摩崖石刻以及傅友德南征的“古戰場”、“古炮臺”、“烽火臺”遺址。“南方古絲綢之路”途經宣威,證明宣威在遠古時代就具有相當程度的商業文明。所有這一切,都印證了宣威燦爛輝煌的文化,悠久的歷史。宣威火腿同樣如此,其歷史之久遠,竟令人難以查清其起源于何時。相傳,我國在春秋戰國時代有腌肉,且孔子喜食。到宋朝,抗金民族英雄宗澤發明“火腿”,火腿在我國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至于宣威火腿,究竟起源于何時,已難詳其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明設宣威關,清置宣威州,使宣威火腿有了成名的前提和基礎。也就是說,自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宣威州后,火腿便以地名命名,稱宣威火腿,流傳至今已有近三個世紀的成名史,其聲譽馳名中外,被美稱為華夏三大名腿之一,宣威因此而獲火腿之鄉的美譽,真可謂:“火腿文化源遠流長,西南重鎮商機無限”。據《宣威縣志》記載,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就以身穿綠袍,肉質厚,精肉多,蛋白豐富鮮嫩可口而享有盛名。清光緒年間,曾懿編著《中饋錄》中收有“宣威火腿”的制法。據此及有關史料推斷,宣腿之生,最遲明末即成,雍正時代即流入滇川首府,清末流到東南沿海,民國初年,以浦在廷先生為首的火腿公司已將火腿罐頭遠銷東南亞。1923年孫中山大總統題贈“飲和食德”,宣威火腿從此名聲大震,香飄四海,載入世人食譜大全。
關鍵詞:宣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