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和平區
天津市和平區境內人口稀少。明清時期,和平區境內村落逐漸增多。清朝咸豐十年(1860年),和平區境內先后成為天津英租界、天津美租界、天津法租界、天津日租界。清朝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和平區境內除租界外,南市地區和新興街地區隸屬于當時的天津縣南段。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和平區境內除租界外,南市地區隸屬于天津縣東區,新興街地區隸屬于天津縣南區。1913年4月,南市地區隸屬于東區六所管轄,新興街地區隸屬于西區。1928年6月20日,南市地區隸屬于為公安一區一、六所管轄,新興街地區隸屬于公安二區管轄。1938年3月,南市地區隸屬于第一區,新興街地區隸屬于第二區。1943年,天津日租界改名為興亞第一區,天津英租界和天津法租界分別改名為興亞第二區和興亞第三區。1944年4月,天津日租界和天津法租界劃分為一區,天津英租界和新興街地區劃分為六區,南市地區劃分為七區。1946年3月,天津市政府將天津日租界和天津法租界劃分為第一區,天津英租界劃分為第十區,南市地區劃分為第七區,新興街地區劃分為第六區。[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2年10月10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將今和平區境分別歸屬一區和五區。1956年1月1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將一區改稱和平區,將五區改稱新華區。1958年9月9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將原和平區全部、原新華區全部,原城廂區大部分和原河北區一部分合并組成新的和平區,當時全區面積為13.857平方公里。1960年10月14日,和平區所轄原城廂區的東南角、東北角和鼓樓西3個公社劃歸南開區,和平區的光復道街劃歸河北區,當時的全區總面積為13.4平方公里[2]。1962年2月10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將原所屬和平區的衛南、郭村、王穩莊和楊柳青公社小甸與南開區所屬農村人民公社合并,成立西郊區,并將原所屬和平區的東堤頭農村人民公社與紅橋、河北區農村人民公社合并,成立北郊區。
和平區和平區位于天津市中心,是天津市政治、商貿、金融、教育、醫療衛生中心。轄區面積9.9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2萬人,常住人口32.23萬人。轄勸業場、小白樓、南市、新興、體育館、南營門等六個街道辦事處,共有86個社區。2004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70.2億元,比上年增長25%,完成財政收入7.8億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計劃。和平區具有六大優勢: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平區是天津市中心城區的核心區,公交、地鐵網線密集,交通便捷暢達輻射全市。海河從轄區穿行順流而下,規劃建設中的海河開發節點——和平廣場依河而建,水景交融,商旅結合,商文互動,將商業的繁華喧囂與海河的嫵媚寧靜融為一體。極為重要的政治優勢。和平區是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警備區等天津市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市委、市政府的眾多部門均坐落于此,素有天津市政治中心之稱。寸土寸金的商業優勢和平區歷史上就是經商寶地。作為天津的中心商業區、中心商務區,轄區內擁有勸業場、濱江商廈、中原百貨華聯店、伊士丹、津匯廣場、伊都錦商廈等萬平米以上的商業設施15家;擁有萬達商業廣場、女人街等10萬平米以上的大型商業賣場2家;擁有商業氛圍濃厚的和平路、濱江道商業步行街、小白樓商業街。目前,已經形成繁華的勸業場、南市、小白樓、南京路等一批商圈,聞名遐邇的解放路金融街,以及規劃建設中的南京路、貴州路、衛津路商務帶。
和平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和諧社會扎實推進。全區人民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開拓創新,奮發進取,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基本呈現綜合實力顯著提高,發展方式穩步轉變,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外向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推進、民生事業持續改善的良好態勢,全面完成了年初確定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項目標和任務。2006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3.86億元,比上年增長10.87%。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8.30%。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63億元,比上年增長52.06%,占全區增加值總量的9.4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3.58億元,比上年增長15.62%,占全區增加值總量的90.56%。
關鍵詞:和平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