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北碚區
北碚區位于重慶主城區西北部,距市中心41公里,重慶主城九區之一,始建于1937年,由愛國實業家民生輪船公司創始人盧作孚開拓,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事先規劃,逐步按計劃建設的經濟開發區。北碚背靠縉云山、嘉陵江環城而過。面積為755平方公里。該區環境十分優美,森林覆蓋率達到27.4%,是重慶市著名風景旅游區和生態工業基地。素有“嘉陵江畔明珠”“重慶市后花園”的美譽。
北碚最早被稱為北碚特別經濟區,后稱為北碚市,抗戰時期為陪都重慶遷建區,眾多名人遷居至此,包括林語堂、梁實秋等,人稱“陪都的陪都”。有張自忠烈士陵園、復旦大學舊址、老舍、梁漱冥故居等抗戰文物景點、人文景觀、陪都遺址100多處。
北碚為全國三大儀器儀表工業基地之一,光學玻璃、鏡頭、鏡片制造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著名企業有以四聯儀器儀表集團、華光儀器廠、重慶光學儀器廠為主的光學儀器工業,并有汽車、家電、生物制藥等產業。旅游業和花卉栽培業也十分發達。北碚2006年GDP527億元,2009年達到795億元。經濟位于西部地區縣級行政單位前十位,全國百強縣71位。
從重慶市主城區的沙坪壩區可經由民國時修建的公路到達(經由青木關-歌樂山至沙坪壩,途中可至白市驛)或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所建公路到達(現在公交車主要行駛線路,較之民國所建公路,不用翻越歌樂山),車程為兩個小時(民國建公路)或一個半小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所建公路)。現與主城區由渝合高速公路連接,和主城區車程為30分鐘(江北區入口)和一個小時(南岸區入口)。
北碚位于東經106°18′14″、106°56′ 53″、北緯29°39′10″、10°3′53″,東接渝北區,南連接沙坪壩區,西界璧山縣,北鄰合川區。全區幅員面積753平方公里,城區建成面積16平方公里,轄5個街道,14個鎮,65萬人,人口密度842人/平方公里。其中非農人口28.49萬人。以漢族為主,另有回族、滿族、土家族、苗族、白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二千余人。 是重慶的風景旅游區和智力型清潔工業基地。20世紀20年代末,由愛國實業家盧作孚先生開拓,抗戰時期為陪都重慶遷建區,被譽為"陪都的陪都"。是重慶的歷史文化名城,重慶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1997年被命名為國家級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和重慶市第一個山水園林城區;同時還是國家衛生區、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區,并于2006年獲聯合國迪拜最佳人居范例獎。北碚區是重慶市主城九區之一,以濃郁的文化氛圍、著名的風景名勝、雄厚的科技實力、秀麗的花園城市而名揚四方,被稱為“重慶后花園”。
北碚位東接渝北區,南連接沙坪壩區,西界璧山縣,北鄰合川市。全區幅員面積755平方公里,城區建成面積16平方公里,轄5個街道,14個鎮,65萬人,人口密度842人/平方公里。其中非農人口28.49萬人。以漢族為主,另有回族、滿族、土家族、苗族、白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二千余人。 北碚屬西南坳褶帶,華鎣山隔擋式復背斜帚狀弧形構造區重慶弧一部分。牛鼻峽、溫湯峽、觀音峽三個背斜與轉龍、歇馬、靜觀三個向斜,自東南向西南相間平行排列,嘉陵江從西北向東南橫流而過。境內由低山槽、山麓裸丘、淺丘和沿江河谷構成,海拔最高1312米,最低175米。土壤以紫色土、水稻土為主。盛產水稻、玉米、紅薯、水果等。 嘉陵江是流經北碚的最大河流,北碚段長45.1公里,支流有璧北河、黑水灘河、龍鳳溪、馬鞍溪、明家溪等。最高洪水位214米,最低枯水位176.61米。水系豐富,理論發電量13423千瓦。現有水電站17座。北碚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有春早、夏熱、秋短、冬遲特征。最高氣溫39℃。最低氣溫1℃,年平均氣溫18℃。北碚,因有巨石伸入嘉陵江中,曰碚,又因在渝州之北,故名北碚。南齊時曾設東陽郡,清代為巴縣之白碚鎮。
關鍵詞:北碚區